沉浸式“玩学”奥尔夫音乐教育

作者:彭诗景 时间:2022-06-13 点击数:

1.教学背景

《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关于音乐教育教学设计方法的课程,该课程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属于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部分,旨在培养学前专业的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教学知识,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立足国情,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与职业素质,热爱学前教育与音乐教育,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与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和储备人才。

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音乐操作技能与技术。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入学前无音乐学习经历。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学”-“后做”,先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教师讲授相关知识与教学设计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和教材的学习,来完成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然后再尝试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没有相关音乐基础知识与能力、无音乐基础背景和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在该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上有着很大的阻碍与困难,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音乐教学技能的获得与提高难以实现。

2.改革方法

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现状,将该课程的教育教学由传统的“先学”-“后做”转变为沉浸式音乐教育:“先玩-后学”的教学模式。

“先玩”,即先在真实的音乐活动中一起沉浸地“玩”起来, 在“玩”中先逐步实现两个目标:(1)补充和完善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实践能力,打好自身的音乐基础;(2)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与角色,通过真实的活动来体验该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形式。“后学”,即在教学活动体验过后,回归理论,反思刚才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现象,对应成相关的知识点,梳理体系,对照“玩”的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沉浸式地“学”。在“学”中实现两个目标:(1)理解理论知识,完善理论体系;(2)掌握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法,能有策略地实施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先玩”-“后学”的设计思路在于,将“训练学生自身音乐基础与音乐能力”,与“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技能”同时兼顾,同步进行。



3.教学设计

该课程的授课形式是,分为单/双周形式进行。在单周学时教师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通过体验音乐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梳理;在双周学时转由学生主导,学生根据教师的任务设置,来完成相应的音乐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设计与实施情况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调整、补充与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与“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技能梳理与构建”的双重目标。

奥尔夫音乐教学形式



该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方少萌主编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使用教材》为主要学习框架,教材中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奥尔夫嗓音造型、奥尔夫动作造型、奥尔夫器乐造型、奥尔夫综合课程,在教材的五个章节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了奥尔夫音乐欣赏课与奥尔夫戏剧教育两个内容;在活动案例的部分,除教材上给出的音乐教学活动方案,教师也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实际状况另设计音乐教育活动引导和带领学生参与、体验、实施和针对性总结梳理;在教学资源的部分,一方面时刻关注音乐教育与音乐活动的及时更新、社会时效性与本土性,将从微信、微博等网络资源上关注到的有效信息及时分享给学生,作对应的知识点梳理,一方面从其他奥尔夫课程体系中进行借鉴、完善与补充,如中国大学慕课的资源库中的信阳师范学院周骏教师的奥尔夫音乐课程。

两方面教学资源与课堂、教材资源互为更新与补充,使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和系统。

奥尔夫音乐教育部分教学资源




“先玩”-“后学”的教学方式分别体现在:

(1)单周教师主导时,教师先根据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设计音乐活动,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结束后反思刚才的音乐活动中所涉及到的音乐元素、训练目的、教育意义、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根据活动的真实参与体验,一一对应到课程知识中来进行总结、梳理和构建。

如,在讲授“奥尔夫嗓音造型活动设计方法”这一章时,在“先玩”阶段,首先,给出一个主题词“彩虹”,通过引导和提示,全班学生根据给出的目标节奏,一起创作出2-3-4-5-6-7字的节奏短语,最后全班学生一起将这个主题完成为“彩虹-咪咪笑-七彩缤纷-看似一道桥-她挂在天空上-转圈变成棒棒糖”,作为一篇节奏短句训练的主题文本。然后,根据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行动作造型设计,在念到该句时做相应的动作,完成“声势/动作造型/律动”的设计与体验。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别分为二部、三部、四部卡农,逐步进行,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边做嗓音的卡农适当加上声势/动作造型/律动的卡农活动,完成对“卡农”的设计与体验。再次,在以上基础上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固定音型整、分的活动设计与体验。最后,在以上全部都能掌握的基础下,再下达指令给学生,在整体活动上加上伴奏的设计,伴奏包括器乐、旋律、打击乐、色彩乐器、舞蹈等等。

在“后学”的阶段,带领学生回顾刚刚的音乐活动,一起将“奥尔夫嗓音造型活动设计方法”总结为“确定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齐诵(稳定节奏框架)-加以声势/动作造型/律动设计(音乐动态能力训练与体验、身体协调性训练)-卡农设计(音乐节奏的叠置训练与律动的叠置训练)-固定音型的整、分设计(音乐协作能力)-加上伴奏(整体音乐设计能力)。

将以上通过参与和活动,总结出的音乐教育活动设计方法,对应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中,进行系统的梳理,在这一过程中完成“音乐元素、训练目的、教育意义、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的参与体验、训练体验与体系构建、技能获得。




(2)双周学生主导时,学生根据教师的作业与任务布置,作为教师的角色,来完成音乐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在课堂上带领全班同学实施该活动,活动结束时阐述该教育活动的设计思路、音乐训练元素、训练目的与教育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点评、调整与总结。

如,在学生完成“声响交响设计”这一主题任务时,有一组学生自做了碗碟、沙捶、摇铃等声响乐器,用《森林狂想曲》的音乐来设计完成了该活动,学生“玩”成该活动后,教师对该活动稍作调整,再次带领学生参与体验了在同样的音乐伴奏下、使用同样的声响乐器来进行的音乐活动,最后全班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将“声响交响设计”的设计方法总结为:声响分类(根据所设计器乐的声音特点,如有无音高、声响色彩、节奏明晰性等,将器乐分组-伴奏乐曲结构分析(不同的音乐段落配相应的器乐声响)-加入声势律动或舞蹈设计(全身音乐参与)。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先玩”-“后学”的形式来完成对“声响交响设计的训练、体验和设计方法与技能的梳理。




4.实施成效

通过沉浸式“玩学”奥尔夫音乐教育,将“先学”-“后做”转变为 “先玩”-“后学”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的音乐基础与音乐元素技能在沉浸式的“玩”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对解决学生音乐基础薄弱问题的不足。

另一方面,在学生对音乐教育方式方法的设计能力与实施技能上,有着显著的效果。学生先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完成对自身音乐元素训练,获得音乐教育的感性体验,在“玩”中沉浸式地充分感受音乐;再在音乐活动后的回顾、反思和总结梳理中获得音乐教育设计方法与技能的理性知识,完成“沉浸式的“学”。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音乐修养与音乐设计能力,能充分理解并掌握音乐教育相关知识,更使学前教育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逐渐具备了教学反思、系统梳理与知识构建能力。



希望《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的沉浸式“玩学”教学方式,能继续不断完善与进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价值,使学前专业的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教学知识,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立足国情,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与职业素质,热爱学前教育与音乐教育,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与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和储备人才。

通讯员:彭诗景

版权所有 © 200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