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作者: 时间:2022-03-28 点击数:

3月26日-27日,第三届卓越教学与本科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会在线上举行。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名校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发言,内容涵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未来高校的教学、本科教学改革、新工科专业建设、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教育教学管理设计、课程思政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通过认真聆听和深入学习相关专题报告,受益匪浅。

在此,结合外语专业实际情况和自身的专业课程教学,针对课程思政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此前个人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比较模糊,认为课程思政即德育,且深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每堂课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有机融入、润物无声而不是“强行植入”。通过本次的专题讲座,豁然开朗,对课程思政的相关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课程思政元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框架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设立思维目标、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专业目标、职业目标、学习态度目标等等,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前也怀疑过课程思政指向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被有效评价吗?通过本次主题报告的学习,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并了解了基于态度理论进行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基于形成性评价理论的学生态度发展的评价、基于认知理论的学习态度改变评价、基于表现性评价理论的学习状态评价、基于LITT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课程思政应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中,体现专业特征和职业属性,课程思政教材编写、建设和选用工作也要齐头并进,课程思政也可以结合教师个人特质、时代背景和学校特征有机融入。武汉大学教学科学研究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案例,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性,同时研究中心设计的一系列问卷量表,其中包括检测学生的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的问卷量表,让人为之佩服和惊叹。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入思考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的设计,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也要探索有效的职业态度评价、学习态度评价。评价方式更应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纸笔测验、口头表达,还可以适当融入辩论、模拟表现、表演、调查以及项目的形式。同时,相关质量评估部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依靠传统单一的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应该基于LICC(learner / Instruction/ curriculum/ culture)模式中的20个视角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评估,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讯员:严雪梅


版权所有 © 200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